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标题: Fusion 2.7 我的圆梦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0:46
标题: Fusion 2.7 我的圆梦之路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25 19:28 编辑

        几年之前,第一次见到乌克兰Vladimir模型的AVA家族的时候,是一种现在的小盆友看见女神一般的惊艳。这一系列不惜工本的产品也许可以被看成是复材与传统工艺最完美的结合,旷世之美,不可逾越。事实上,直到今天,其招牌式的尾翼布局、甚至外形轮廓仍在被诸多一线厂家模仿、“借鉴”。只可惜,高达万元的售价和接近4米的翼展,让我好像盯着天鹅发呆的chan chu一般,除了咽口水,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 下载次数: 1361)    
(, 下载次数: 1350)
Vladimir的两款AVA

(, 下载次数: 1376)
美国Flight Comp2015年的新品Optimus F3J

(, 下载次数: 1387)
尾翼结构和外形明显带有V厂产品的影子,结构与AVA相仿,外形轮廓则与V厂另一款经典模型MAXA如出一辙
   
       再后来,迷上了帆船,一发而不可收拾,年年做新船,跑比赛,不亦乐乎,完成“深红”的设计之后,滑翔机被搁置了好久。去年冬天难得的空闲,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缩水版的“AVA”,圆自己一个梦想呢?或许是迷恋太深,思念太久,决定开工绘图之后,一切出乎意料的酣畅,所有的东西彷如直接从大脑里喷涌而出,只做了最基本的计算,草图就未经修改一次完成了!
       好吧,牛皮少吹,来点实在的料:
       没什么突破性的创新(或许只是因为复制对象是AVA,实在也没能耐再去“创新”了),翼型毫无悬念的选择了AG24-25-26过渡,四折上反角设定为7度和10度,中段机翼弦宽220毫米,外段185-145毫米,翼展则综合场地,便携性和飞行性能等因素最终定为2.7米。
       AVA家族从最基本的方向/升降两通道控制到襟副翼俱全外带减速板的full house都有,我选择了国外非常流行的RES配置方案(方向升降+减速板),并把AVA分列两侧的两块小减速板合并成一块较大的中央减速板,以期简化结构,节省重量(仅需使用一个舵机)。这次使用了3颗物美价廉的银燕80MD金属齿数码舵机,速度、力量均能满足要求,回中精度尚可。
       动力配置方面:双天ECO系列的2216+好盈40A+CAM 11X6,电池分别配置了800毫安的双天GT 3S和花牌1300毫安 3S,理由后面会说到。
       写这点东西,最初的用意其实是想聊聊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问题。这也是在制作这架模型的时候最用心思,也是最耗神的一件事。原先只打算从某宝上购买锥形尾管,其余全部DIY(后来证明这是一个很傻的决定,各位容我后面慢慢说给各位听)。
       言归正传:AVA家族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传统工艺和现代复合材料巧妙融合的产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给我的模型取名Fusion-这个单词就是凝聚、融合之意)在设计思路方面,采用小间距的翼肋排列,同时采用复合材料D盒结构和碳片后缘,结合翼肋上下弧碳纤贴片,在获取足够理想的刚性(抗弯/抗扭)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剖面的翼型准确性,同时获得相对于全复材模具制作的机翼更轻的重量。带有V型支撑结构的全动水平尾翼和宽大漂亮的垂直尾翼一直是V厂的标志性符号,采用其惯用的HT系列对称翼型,后段几乎成一条直线,非常便于成型,气动特性却远远好于相对简陋的平板构架尾翼。因此,我在构思Fusion的时候就打算继承这些气动布局。至于V厂惯用的碳纤/混纺D盒结构,考虑到成本(毕竟只是自娱自乐的one off)最终放弃,回归最传统的轻木D盒,而采用随处可见的汽车贴膜”鱼目混珠“,蒙混过关,来提升视觉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以及由此涉及到的结构强度、重量分配等问题就成了此次制作的重点。综合起来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原则:由于是自己玩儿票,无所谓人工成本,所以一切按照最合理的来做,不管多麻烦;
       2. 尽可能因地制宜,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节约成本;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严格按照受力状况选配用料,能运用手头现有材料的就不另行专门采购。
       在盘点过手中现有材料之后,机翼结构的配料表基本敲定,中段机翼采用松木前缘,1.5毫米轻木蒙板,3毫米轻木翼肋,复合翼梁为3X5松木+0.5碳片,工字型截面(其抗压强度要好于槽型腹板结构),1毫米层板制作的腹板,外段机翼内侧使用桐木前缘,1.2毫米轻木蒙板,下梁采用松木复合梁,上梁则改为同尺寸的桐木复合梁,腹板采用2毫米桐木片制作。外翼外段进一步减轻重量,上下梁均采用桐木制作,截面由3X5过渡至1.5X5+碳片复合结构,腹板则使用3毫米轻木片。虽然繁琐复杂,但经过挑选的材料,加上精心选择的纹理走向,即可以最大限度保证重量集中分配,又可以保证结构强度达到要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事实上可以令模型的物理性能更臻完美,同时作为一种态度和习惯,也是每个认真的制作者都应该努力养成的。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0:55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0 09:29 编辑

多年养成的习惯,自己设计模型都是先从绘图开始。之所以一直不肯直接上电脑画图,就是觉得电脑不如人脑好使,会严重打断思路。每每铺开白纸,摆好米尺和绘图笔,立马就能进入状态,不受任何影响的一路下去,直至完成。

(, 下载次数: 1202)
绘图先从垂直尾翼开始……

(, 下载次数: 1222)
水平尾翼跟进

(, 下载次数: 1187)
V厂特色的V型尾撑结构

(, 下载次数: 1139)
机翼总图

(, 下载次数: 1058)
中段结构1

(, 下载次数: 954)
中段机翼结构2

(, 下载次数: 953)
机翼外段拼接图

(, 下载次数: 762)
上反角结构细节

(, 下载次数: 657)
翼尖部分

图纸基本搞定之后,制作先从尾翼开始
最先开始制作的是碳纤板搭出的V撑结构,此间最需注意的是各部位配合的精确和灵活度,以及粘合的牢固程度。碳纤表面磨毛是必不可少的手续,正确的粘合剂也是成功的保证。我用了3M专门粘接柔性材料和塑料材质的CA40H,效果理想。

(, 下载次数: 619)

(, 下载次数: 500)

(, 下载次数: 462)

(, 下载次数: 412)

(, 下载次数: 363)
安装至锥形尾管效果1

(, 下载次数: 318)
效果2

(, 下载次数: 379)
效果3

(, 下载次数: 321)
效果4

接下来是全动平尾的制作:
整体前缘是实心轻木拼接而成,开槽拼接翼肋毛坯后整体打磨成型,。然后包前缘碳纤贴纸、 贴上弧碳片-后缘-下弧碳片。因为已经决定弄假成真,所以蒙皮也是模仿真实的碳纤D盒,搭接在碳纤贴膜的外表面。前缘为了保证强度,拼贴了松木条加强。松木条可以浸水弄湿后用电烙铁小心弄弯,以便贴合前缘曲线。

(, 下载次数: 314)

(, 下载次数: 357)

(, 下载次数: 311)

垂直安定面采用了1毫米层板+两侧轻木片的三文治结构,层板中间挖空减轻 。

(, 下载次数: 366)
安定面下方制作了一块1毫米碳片的滑橇来保护垂尾

(, 下载次数: 301)
与尾管开槽拼接组合

(, 下载次数: 334)
没有采用传统的铰链,而是使用碳片+注射器针管制作的转轴+耳片结构,与AVA类似。

(, 下载次数: 358)
与尾管试组合,检查安装轴线

(, 下载次数: 361)
蒙皮并粘合到位

(, 下载次数: 322)

(, 下载次数: 296)

(, 下载次数: 332)

(, 下载次数: 284)

(, 下载次数: 307)
一开始给平尾蒙了蓝色蒙皮,后来改了主意,都换成红的了……

(, 下载次数: 295)

(, 下载次数: 323)

(, 下载次数: 303)
平尾与V撑采用M3尼龙螺丝固定

顺带提一句:制作类似垂尾或平尾这类带有相对复杂的曲线的零部件下料时,用硬卡纸或者薄的塑料片、玻纤板之类的制作一套样板(只需做半边),放样时延轴线翻转镜像,可以确保准确性,是个不错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这次购买的光面碳纤贴纸质量不错,厚度比较薄,不至于增加太多重量(相较于热缩蒙皮)。背胶带有导气槽,容易操作,延展性也不错,稍加加热后很容易贴合复杂曲面。用蒙皮电熨斗的低温档位施工即可。

尾翼搞定后,尾管内部还需铺设升降舵和方向舵的推拉杆导管。原本打算使用美国Dubro出品的专用柔性推拉杆来制作,奈何店家代购货物一直困在海关出不来,自己又不愿因为这个环节拖延太久,于是选择了很容易买到的内径1.5毫米,外径3毫米的尼龙管,用沸水加热矫直后使用,推拉杆则直接使用1毫米碳丝来制作。必须说明一下:碳丝不能直接与推拉杆或者舵机一端的快速连接器固定,否则一定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在两端各套上一段长度不小于10毫米的金属管粘接加固(我用的是10号注射针头),当然,一定记得碳纤部件粘合前必须打毛,才可以确保粘合效果。

尼龙管与碳纤尾管粘接处也需要预先作磨毛处理,这时候使用3M的CA40H再合适不过了。还可以适当堆胶整形,让露出尾管的部分更加圆润流畅。虽然CA40H本身就是高粘性胶水,但如果要进行堆胶一类的操作,还是推荐使用滑石粉或者玻璃轻粉一类的填料与胶水混合搅拌,既可以避免意外流淌,又能减轻重量。舵面一端使用了最小的尼龙球头连接,可以有效减小虚位,保证精度。与舵机连接则使用了更加容易调节的快速链接器。不过我习惯使用这类东西的时候把连接器与摇臂固定的螺帽点上一滴螺丝胶,防止意外松脱,又可以减少晃动,保持最佳的顺畅度。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0:57
标题: 继续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0 13:53 编辑

搞定尾翼组和尾管之后,一直在动脑筋怎么使用木材制作机头部分。AVA(以及Supera等等)独创性的使用了高翼台配置的机头,不但可以给机翼固定面更宽大稳固的安装基准面,还大大减少了机翼与机身硬性过度造成的气流扰动,独联体国家深厚的航模气动理论功底再次被卓越的加以演绎。说到这里,忍不住插一句:其实V的很多模型都是与MIT的Mark Drela“合作”的,只不过这种合作比一般的购买版权进行生产来得要高级得多:V厂在经过授权的前提下拿来MD的设计理念和基本参数,然后对其细节进行深度再设计和再完善,把一个性能优良,但充斥着美国式实用主义,外观简陋粗糙的模型演绎成性能更加优良,外观蜕变成惊世骇俗的工艺品的魔术。

回到正题:由于高翼台是制作的重点,所以木质结构就很难沿用复合材料模具制造的方式方法。既要保证强度,又得制作好简洁流畅的外形(否则难以与AVA浑身散发的特殊魅力相匹配)。百般困扰之际,恰逢RCGroups网站上有人介绍一家克罗地亚的工厂,专业生产各类滑翔机复材机身机头,甚至包括V撑结构总成,可供翼展1米5至3米以上的模型使用……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这些产品很多完全沿用了V厂经典外观造型,且价格十分公道,甚至可以说是低廉。查看了网上的评价,口碑相当的不错,于是立即放弃了原有打算,直奔银行汇款购买。两周后东西到手,开始另一个令人头痛的纠结……

在开篇当中曾经提到,网购锥管制作尾梁后来证明是一个很傻的决定,现在,这个“傻”终于爆发了:克罗地亚机头确实做工不错,物超所值,但有个最大的问题:国外2米5以上的滑翔机模型大多采用较为粗壮的锥形尾管,例如23毫米,因此,这家工厂的机头末端的内嵌式结合面也是这个23毫米内径的尺寸。然而国产的锥管前端最大直径也仅有18毫米(还是外径)而已!想要把很细的尾管漂亮的跟很粗的机头末端拼合,又要保证纵轴的基准精确,强度足够,不增加太大重量……哎呀呀,愁煞我也!!有人会问了,既然人家配套提供粗的尾管,干嘛不把你现在的直接换掉?其实也简单:第一是因为我觉得太粗了显得笨笨的,第二是因为……唉,因为V撑已经和尾管经过校准粘合到位了。

在杀死了足够多的脑细胞之后,某天早晨迷迷糊糊之际忽然一个绝妙的想法轰轰隆隆从脑子里冒了出来,兴奋之情无法言表~!@#¥%……&*()

先看看照片吧:

(, 下载次数: 310)

(, 下载次数: 372)

(, 下载次数: 351)

(, 下载次数: 340)

(, 下载次数: 337)

这款机头是3J/5J两用的设计,因为我做的是电滑,机头需要锯掉一段,来配合35毫米的铝合金桨罩。同时,因为我的尾管外径远远小于机头的配位面,所以这段东西也就成了多余的,齐根截断。酱紫手里就有了两段东西可以拿来“原汤化原食”了:

具体方法是,先把原先的配位段剖开一条缝,修整缝隙的宽度,直至能够正好包覆住尾管前端(此段增加厚度只要是为了后续加工提供较好的强度),这样,加厚的尾管与机头末端的缝隙就被大大缩小了。然后再用2毫米的玻纤板做出两个机身内隔框(因为是锥管,因为我考虑不周,因为木已成舟,因为各种因为,所以这两个隔框要想和尾管严丝合缝,只能锯开一条缝,弄成C字形套进去。而且,因为前面这个隔框要伸进去一段距离,还得先弄进空间十分狭小的机头后面。总之,大冬天在阳台上出了一头汗,用了各种手段,总算是搞定了。

机头和尾管在连接处那个明显的落差就成了接下来的挑战,不过这次我倒是一点也不怕,咱不是有锯下来的那个“鼻子”嘛,这会儿派上用场了,开缝,套上,上胶,修正打磨,喷上点油漆遮丑,哈哈,就算我有强迫症偏执狂,也能欣然接受了!有图为证:

(, 下载次数: 338)

(, 下载次数: 312)
你没看错,肚子底下还有个牵引钩,还是可调的,以防哪天心血来潮还可以玩儿一把弹射。你问我为啥贴个标签?是为了搞笑吗?其实不是,是那个地方的合模线有点瑕疵,打磨填补后胶衣磨穿了。为了遮羞……

过了这一关,后面的作业基本上是轻松自如,一气呵成了。翼台开孔,埋反爪螺帽,值得一提的是,机翼固定放弃了V厂标准的金属螺栓,改用M5尼龙螺栓。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机翼受到粗暴着陆或者意外撞击,其剪切应力将先行把螺栓扯断,而其余部分则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种“牺牲螺栓”的设计在深红的一次飞行意外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检验,所以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下。

(, 下载次数: 352)

(, 下载次数: 305)

(, 下载次数: 349)
动力安装到位。防火墙用了3毫米碳板加工制作。座舱盖的固定方式一目了然,使用的是2.5毫米直径的碳丝。

机身内部设备安装没啥新鲜玩意儿,就不再啰嗦了,后面的照片一看就明白。搞定这部分以后接下来就是机翼的制作。前面提到过,当下最流行的Mark Drela AG24-25-26翼型可以利用自身的变化部分(或全部)取代早先普遍采用的机械外洗(翼尖气动扭转)。老习惯,照例制作样板,手工削制翼肋。并非我有自虐倾向,实际上我一直认为熟练的手工削制翼肋,其成果的精确程度还是要好于普通激光切割的,这是因为,手工削制翼肋如果方法得当,能够很好地控制翼梁开槽的精度,(我们小时候教练的要求就是翼梁放进去不松不紧,翼肋不会掉下来)从根本上杜绝由于配位偏差导致的整体框架扭曲变形。此外,激光切割还是会有一定量的损耗,而这些损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被放大,导致不必要的偏差。


(, 下载次数: 314)
切削中段翼肋

(, 下载次数: 320)
反面

(, 下载次数: 321)
成品

(, 下载次数: 325)

(, 下载次数: 346)
完成的中段机翼框架

(, 下载次数: 260)
2.5毫米碳棒制作的副梁可以提高抗扭能力

(, 下载次数: 359)
外段机翼定位销使用了硬木筷子的尖端制作

(, 下载次数: 305)
加强用的三角轻木块。可以看到复合工字梁细节

(, 下载次数: 303)
减速板支撑框架

(, 下载次数: 335)
最外侧是1毫米层板制作的完整翼肋,作为与外段机翼拼接的基准端面

(, 下载次数: 345)
减速板由4毫米轻木打磨成型,背面贴合0.1毫米碳片加强

(, 下载次数: 378)
与机身组合匹配

(, 下载次数: 312)

(, 下载次数: 354)
蒙皮完成

(, 下载次数: 316)
Fusion是我自己设计的美术字体,用薄PVC不干胶切割贴上

(, 下载次数: 371)

(, 下载次数: 327)

(, 下载次数: 304)
减速板用蒙皮制作铰链

(, 下载次数: 346)
经过试验和测算制作的滑轨式收放机构

(, 下载次数: 324)
可以在0度-90度区间内自由开闭,无虚位晃动

这里我想专门提一下机翼中段固定的问题。除了前面说过的尼龙牺牲螺栓,个人认为传统工艺上普遍采用的硬木块填充方法有待商榷,主要理由是:虽然中间翼肋可以选用密度较大(靠近树根部位)的轻木片提高强度,但总体来说,跟与其直接粘合的硬木块来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密度差异(或者说比强度差异)。这样一来,在受到外力撞击时,密度、质量都要大得多的填充物会产生更大的惯量,突破翼肋粘接面的束缚继续向前移动,从而对整体结构造成破坏。如果改用密度相近的轻木块填充螺栓孔周围的硬点,则担心强度不足,时间久了造成松旷移位,影响装配的准确度。为了平衡这一矛盾,我的方案是:填充木块选择两块纹路呈90度交叉粘合的高密度轻木块,填充并修正外形,直至与翼肋形状完全吻合。打好螺栓孔后截取一段壁厚适当的碳管(或铝管)植入轻木块当中粘合,其长度与翼肋下表面随形,上面留出一定深度,形成半沉孔来容纳螺栓头,减小阻力。为了进一步减小植入碳管所承受的垂直压力,在半沉孔底部再加入一个1毫米碳板制作的垫片,与轻木块粘接。使用这一结构之后,不但可以减轻相当可观的重量,还能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压、抗剪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1:10
标题: 完成篇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0 16:14 编辑

接下来就是把肠子肚子一起塞进机头的空间里,尽可能做到干净整洁有条理。没什么过多的秘诀,别忘了先把所有东西都弄进去确定一下大概的重心位置就好。

(, 下载次数: 325)

(, 下载次数: 318)

(, 下载次数: 338)

(, 下载次数: 346)

大致情况是:机头内共计安装有:JR RG631一个,配套的卫星回传模块一个,JR高度传感器一个,银燕EMAX金属数码舵机两个,好盈40A无刷电调一个,800毫安3S或1300毫安3S电池一个,双天ECO 2216马达一个(KV890)。前面说过给模型配备了两块不同大小的锂电池,现在解释一下原因

两块电池相差不到50克吧。都放在电调之上,马达后面。用小电池,重心在设计位置之后3毫米,大电池则在设计重心之前5毫米。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我的使用原则是静气流到2级风左右的温和天气使用800毫安的电池,3级风以上使用1300毫安的电池。这样做的好处是,小风天模型更“飘”,更适合大舵量盘气流,风力加大后,略微偏前的重心位置可以提高穿越性,在不增加专门配重的前提下提高抗风能力,便于回收返场。JR的高度计重量仅有1.2克,却可以提供高度的回传信息,只是觉得测量精度好像不是那么高……
不太清楚别的高手是怎么处理的,不过我的机头前端为了稳妥起见还是用泡沫拖鞋底做了个环形的隔断粘在里面,避免电池由于惯性碰撞马达后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经过若干次全油门试车,双天马达没有任何过热迹象,所以机头两侧暂时也没有开冷却空气进口。

虽说这款机头只是内部局部用碳布做了加强,但为了确保信号接收顺畅,还是把很长的2.4G天线引出了机身两侧(外带第三根回传模块天线)。虽然难看了点儿,但总比失控的危险来的划算。

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完成两副外段机翼的制作了。这些波澜不兴的也没啥亮点,不多啰嗦。不过这几次DIY制作下来,深感国产蒙皮的质量差异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改善。实色蒙皮基本都没问题,一旦做成透明色的,问题就来了。不是温度范围不恒定(比如不同颜色的工作温度相差比较大),就是工作温度范围太窄,稍微差一点就粘不住,过一点就收缩过量,整个蒙皮过程变成了挑战耐心与意志力的终极考验。以前用惯了鬼子的蒙皮,又柔韧又轻盈,温度范围广,宽容性好,收缩力强,但不会伤结构骨架。而我们的透明膜又厚又脆硬,温度过高的话真的会让骨架产生形变,要么直接硬生生脱胶。一样的基材,一样的背胶,难道是色粉出了问题?为什么不透明的颜色就好得多呢?

不管怎么说,折腾了一个来月,模型总算是收工了。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喜欢自不必说,但总还是要通过实际飞行的结果来判断成败吧。
先把完成照贴出来,找机会去飞场试试。

(, 下载次数: 337)
摆个地摊~

(, 下载次数: 363)
打包带走?

(, 下载次数: 367)
不装起来不知道大

(, 下载次数: 258)

(, 下载次数: 329)

(, 下载次数: 344)
还算漂亮吗?反正俺挺鸡冻……

从昨晚写到现在,大半天时间了。暂告一段落吧。希望抛砖引玉,与各位高手同好一起探讨切磋。以后有试飞啥的再来更新汇报给各位

谢谢观看。





作者: xeogras    时间: 2015-2-10 01:25
LZ是不是从事和绘图相关的专业。。。这图画的真是。像打印的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1:48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0 01:49 编辑
xeogras 发表于 2015-2-10 01:25
LZ是不是从事和绘图相关的专业。。。这图画的真是。像打印的

还真不是。呵呵~
不过自己画图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做模型懂一点机械制图,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 xeogras    时间: 2015-2-10 01:49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0 01:48
还真不是。呵呵~
不过自己画图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做模型懂一点机械制图,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也是练过的吧


作者: adam1209    时间: 2015-2-10 03:46
赶上直播了啊!!哈哈
楼主的图纸画得太精美了!手工也好!

作者: 尔沃尔    时间: 2015-2-10 03:55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wdl67    时间: 2015-2-10 08:00
这图画的,这手艺,五体投地。

作者: fangxiwei    时间: 2015-2-10 08:11


作者: 小小小小康    时间: 2015-2-10 08:21
此贴必火还等什么,抄起家伙,准备看完

作者: jlzah    时间: 2015-2-10 08:27


作者: 顺V子    时间: 2015-2-10 08:37
顶上去

作者: jiandan5972    时间: 2015-2-10 08:49
顶下

作者: 滇曦和尚    时间: 2015-2-10 08:53
天呐,年度巨作!!!

作者: zjs13588    时间: 2015-2-10 08:55
这图画的,无话可说呀!佩服

作者: zzp_scott    时间: 2015-2-10 09:04
这图纸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啊,太厉害了

作者: lidayan7410    时间: 2015-2-10 09:06
完美的手工制作,期待然后!

作者: 15849922080    时间: 2015-2-10 09:09
一个滑翔机上万元

作者: sonnywu    时间: 2015-2-10 09:13
这图纸画的真赞,手工更是不得了

作者: htllj    时间: 2015-2-10 09:18
高手,佩服!观看!

作者: 风中的落叶    时间: 2015-2-10 09:19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落叶 于 2015-2-10 09:29 编辑

又见三翼机的大手笔。期待。
记得AVA的尾舵机在垂尾上,没见你的垂尾开槽呀


作者: bl    时间: 2015-2-10 09:20
有梦真好!祝楼主好梦早日成真。

作者: 我爱JET    时间: 2015-2-10 09:22
膜拜大神!像你学习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9:24
回楼上各位
模型已于昨日完工,所以各位看到的是“录播”啦~
只因图片较多,还请大家耐心等待一下,容我慢慢整理编辑,先谢过各位的支持了

作者: 随风逐流    时间: 2015-2-10 09:26
这个必火,仿过楼主  1米6的深红,仿过2米的AVA,也曾想过做3米RES的AVA 一直没决心。

作者: 我爱JET    时间: 2015-2-10 09:27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0 09:24
回楼上各位
模型已于昨日完工,所以各位看到的是“录播”啦~
只因图片较多,还请大家耐心等待一下,容我 ...

不着急,坐等图片跟新!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9:37
15849922080 发表于 2015-2-10 09:09
一个滑翔机上万元

Vladimir的产品一向以高水准,高品质闻名,考虑到模型的尺寸,以及所需的熟练工装配所耗费的工时,老实说万把块人民币的售价其实利润空间并不大。毕竟厂商还是得生存的。估计这也是为什么AVA在现今市场上出现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人再搞类似产品,V厂自己也不再设计同类模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相比那些更加“高科技”的模造机,要求极高的手工制作工序实在太多,成本居高不下),您说呢?


作者: —丑小鸡—    时间: 2015-2-10 09:42
楼主尾杆用的什么材料?钓鱼竿吗?

作者: —丑小鸡—    时间: 2015-2-10 09:43
可以加精了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9:50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0 14:01 编辑
风中的落叶 发表于 2015-2-10 09:19
又见三翼机的大手笔。期待。
记得AVA的尾舵机在垂尾上,没见你的垂尾开槽呀

AVA是4米机,机身长达1米8还多,机头长度也较大,使用的无刷电机和配套的电池重量可观。考虑到配平因素和机头内部空间安排,采用两个类似MG125之类的扁平舵机放置在模造的玻纤垂直安定面内是聪明的解决方案。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大大减少推拉杆过长带来的刚性不足问题,提高操控精度。缺点是需要非常长的舵机延长线,事实上并不能减轻重量。而且这样做也令整个模型的质量分配较为分散,不利于纵向平衡的恢复。
我之所以没有采用这种方案,一来是因为模型较小,配平不存在上述问题,二来因陋就简,不是中空的硬壳式垂直安定面,内部空间也不够。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09:51
—丑小鸡— 发表于 2015-2-10 09:42
楼主尾杆用的什么材料?钓鱼竿吗?

东莞出的滑翔机锥形尾管,某宝有售

作者: 风中的落叶    时间: 2015-2-10 11:26
平尾的V型座相当精致!尾管和机身的结合太有才了。
顺便说以下,看到你尾管的问题,上次我在X宝买碳管的时候有家店是可以定做锥形碳管的。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11:37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0 11:48 编辑

定做没问题,但一两根貌似不行。毕竟特殊规格是需要专门为你做抽芯模具的……
拿GreatPlanes的Spirit当头像,您也真有意思哈
虽说碳纤的东东做好了很吸引眼球,但做起来真的是乌烟瘴气,且不说不好吸进肺里,身上手里全都是黑乎乎的碳粉,砂纸板换的那叫一个勤


作者: 风中的落叶    时间: 2015-2-10 12:05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0 11:37
定做没问题,但一两根貌似不行。毕竟特殊规格是需要专门为你做抽芯模具的……
拿GreatPlanes的Spirit当头 ...

呵呵。Spirit一直是俺喜欢的JJ,可惜大 陆没戏。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0 12:17
风中的落叶 发表于 2015-2-10 12:05
呵呵。Spirit一直是俺喜欢的JJ,可惜大 陆没戏。

我曾经做过的套材机里面就有Spirit,另外还包括SIG Riser, CG的Sophisticate Lady,最早的入门2米机是Drifter II


作者: vivilang1001    时间: 2015-2-10 12:37
老钟又来放毒,果然是以假乱真,膜拜~!

作者: 高原飞鹰    时间: 2015-2-10 12:57
这是真正的好贴,制图精细,制作动手能力强悍!!!

作者: wujiang    时间: 2015-2-10 15:01
大赞!这样玩才能对航模有更高的理解!

作者: 风中的落叶    时间: 2015-2-11 09:58
三翼机,你对于机翼的制作一笔带过,我还是希望了解一下机翼中段和外段的连接,看图片插销很短,不知道强度是否足够,精度又如何?是否可以再详细介绍一下?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1 10:59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1 15:30 编辑
风中的落叶 发表于 2015-2-11 09:58
三翼机,你对于机翼的制作一笔带过,我还是希望了解一下机翼中段和外段的连接,看图片插销很短,不知道强度 ...

回落叶,先谢谢你的关注。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上反角插销套箱采用的是翼梁前后贴层板然后用大力马线困扎缠绕的方式制作,两边一样。因为翼梁宽度是5毫米,所以插销在制作时使用了3毫米的碳板切割出来,两边贴1毫米层板的方式。之所以没有全部做成碳的,是考虑两侧的层板可以通过轻微打磨来调整插销与外段机翼套箱的最佳阻尼(尽量不去打磨碳板)。套箱长度是不大(太长了插销强度反而会出现问题),但强度足够富余,加上定位销和胶带,应付热气流滑翔机的速度不成问题。我一直不喜欢拿滑翔机当竞速或者特技来飞……

楼下的几张照片中,机翼内外段用黑色3M电工胶带贴好后做了强度测试,应该是没有一点问题。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1 11:01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1 15:24 编辑

天气超好,去小区门口草地上为模型和我自己拍几张照片

先来模型的

(, 下载次数: 308)

(, 下载次数: 289)

(, 下载次数: 272)

(, 下载次数: 297)

(, 下载次数: 293)

(, 下载次数: 280)

(, 下载次数: 324)

(, 下载次数: 273)

(, 下载次数: 272)

(, 下载次数: 282)

(, 下载次数: 277)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1 11:02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1 15:28 编辑

再来几张我自己的~

(, 下载次数: 219)

(, 下载次数: 202)

(, 下载次数: 174)

(, 下载次数: 183)







作者: 风中的落叶    时间: 2015-2-11 16:36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1 10:59
回落叶,先谢谢你的关注。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上反角插销套箱采用的是翼梁前后贴层板然后用大力 ...

明白了,多谢。真是佩服你的手工。看样子和AVA没什么区别哟。


作者: bimayo    时间: 2015-2-11 21:11
太棒 了,老钟又出新作品了

作者: liwei0099    时间: 2015-2-11 22:55
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佩服
就不明白机子的编号为什么是“6”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1 23:05
liwei0099 发表于 2015-2-11 22:55
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佩服
就不明白机子的编号为什么是“6”

6有啥问题吗哥们儿?
其实再简单不过:眼下手里还在飞的模型里面是第六架而已


作者: 平倭志士    时间: 2015-2-12 08:54
楼主太有才了,好手艺,顶 上

作者: 随风逐流    时间: 2015-2-12 09:53
本帖最后由 随风逐流 于 2015-2-12 10:04 编辑

简直就是工艺品了,想请教个问题,一直对碳片做机翼后缘的工艺不是很了解,
想问一下碳片用的是10×0.5mm的么,需要先打磨翼肋后缘下表面然后直接粘结的么?  
还有您这个是翼肋在制作的时候直接去除掉前面蒙板的厚度了,如果翼肋需要上下粘结轻片,制作的时候是不是要先粘结翼肋木片形成工字,然后再打磨出0.5的凹槽粘结碳片。
(, 下载次数: 151)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2 12:23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2 12:47 编辑
随风逐流 发表于 2015-2-12 09:53
简直就是工艺品了,想请教个问题,一直对碳片做机翼后缘的工艺不是很了解,
想问一下碳片用的是10×0.5mm ...

回随风兄弟
      要回答你的问题,先来说一下翼肋上下弧贴碳片加强和贴轻木片cap的区别。然后再提后缘的问题。这样会好理解一些。
      一般来说如果开放构架部分打算贴与蒙板同等厚度的cap(工字型贴片)的话,那么制作翼肋样板的时候整个扣除一圈木片厚度就是了,并且,做了cap一般就不再需要重复贴上下弧碳片了。(我的深红就是贴轻木片的)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在翼肋间距不算很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好的基准平面来保持翼型的精度。
      反过来说,比较密集的翼肋间距,目的也是尽可能保持开放构架的精确度,就比较适合贴碳片来增加强度。贴碳片需要选择最薄的(0.1毫米)单向碳丝制作的,才可以在节省重量的前提下达到效果。一定不能使用1K或者3K碳片,否则不连贯的纤维束是不能达到加强效果的。
      贴碳片具体工艺是这样的:
      1. 制作样板时算好D盒蒙板厚度、翼梁开槽位置、前后缘宽度,扣除后削制翼肋(如果采用0.1的碳片,厚度可以忽略不计)
      2. 后缘常用的碳片是5-6毫米,厚度0.5的碳片,也最为常见,容易买到。
      3. 按常规工艺制作机翼框架的前半部分,包括翼肋与上下梁搭接,腹板、蒙板、前缘粘合整形。后缘此时暂不安装
      4. 将0.1毫米碳片两面磨毛,按照翼肋厚度裁切成长条备用(长度要留出一点余量)
      5. 首先粘贴翼肋一侧弧面的碳片(上弧或者下弧均可)。粘接须采用中等粘度的502胶水(水状高流动性502渗透性和固化时间过高过快,不利于操作)。施工时小心的在翼肋上施胶,不可过多,但应保持连续的“条状”,以免出现漏粘的局部;然后备好棉签或纸巾一类的东西,便于及时清理掉翼肋两侧被挤出的多余胶水。粘合的手法最好是先固定翼梁一端的点,对齐后用镊子或刀尖压住,顺势将剩余部分对齐翼肋方向,“一撸到底”,用棉签压实,检查有无不服帖、翘起的部位。对正压实之后清理掉多余的胶水,用锋利的剪刀将后缘部位留有余量的碳片修剪至长出翼肋末端3-4毫米。  如果是等弦宽的翼肋,可以一次量出尺寸,统一切割好放在一边备用,如果是梯形或椭圆形机翼,则需要按照最大的翼肋弦宽裁切坯料,粘合完成之后逐一修剪。操作这一环节时可以暂时将框架自工作板上取下,方便作业。
      6. 待整个一侧弧面的翼肋全部贴好以后,重新将框架固定在工作板上,用中等粘度502将后缘材料一一与翼肋末端留好的碳片粘合定位,一面粘接,一面要反复与工作图比对检查,避免歪斜变形。待胶水固化后,用砂纸轻轻打磨碳片与后缘碳条的胶接位置,形成柔和过渡,去除落差,磨去多余的胶痕。
      7. 将框架翻过来重复上述操作,贴好另一面。完成后的后缘实际上被上下弧面两片碳片所包覆,翼肋末端与后缘只是点状接触。这样做出的机翼,后缘具备相当高的强度。其结构轻易不会被破坏。
      8. 边角处理: 框架的应力集中部位(例如最外侧翼肋与后缘结合处、与大梁腹板结合处)最好用45度纹理的轻木块补强,与后缘粘合时因为粘接面很窄,可以先在毛坯上与后缘结合部位锯一个小槽,嵌入后缘1毫米左右,然后再整体切削打磨出所需形状)此外,如果你所制作的机翼外段存在上反角拼接,那么后缘的碳片需要磨出较精确的斜面来加大粘合面积,配合双层翼肋较宽的碳片贴合,并在初始粘合完成后适当堆胶加固。堆胶彻底固化后用砂纸修整光滑即可。

      以上这些是翼肋贴碳片的做法,如果采用翼肋+轻木cap的方式,后缘可以参照上述方式制作,但有一个问题就是,cap本身的厚度要大于翼肋贴碳片的厚度,所以即便是采用了0.5碳片制作后缘,翼肋之间的部分也会与翼肋有较大的落差,蒙皮时较难处理的光滑顺畅,失去了薄后缘的意义。所以最好还是采用木质三角形剖面的后缘或者空心盒形木质后缘比较容易制作,保持翼型剖面在各个截面上的连续性。
      如果按照您所化的草图中第一种直接将轻木翼肋末端切削并配合宽碳片的做法不是不可行,只不过粘合强度有点令人担心(如果仅靠轻木翼肋本身,不加碳片覆盖,其末端纤细的厚度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损坏断裂。)
     还有一点是不论采用怎样的工艺和结构,对碳纤材料的粘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预先要将碳材表面磨毛,否则粘合效果难以保证。

      罗嗦了一大堆,意思就是,碳片后缘更适合与翼肋上下弧贴和碳片的工艺相配合,而不太适用于cap的方式。这些是我个人的理解和施工方法,仅供你参考。也欢迎各位高手一起切磋讨论。









作者: 随风逐流    时间: 2015-2-12 13:18
谢谢前辈的指点,这次是明白后缘碳片是怎么回事了,我之前也是一直在纠结直接在轻木翼肋上面粘结碳片强度会保证不了,您的方法是用翼肋上下贴片直接夹住后缘碳片,这样强度、重量都能控制的很好。谢谢指点

每此看您的制作贴都能学到不少东西之前仿过深红,1.6米的,

仿AVA 2米弹射的时候您也给提过建议,如今这两架深红当作电视背景墙了,2米弹射放床底了,准备有时间的时候再做一架2.6米的RES,继续弹射,或者上可拆卸的动力舱。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2 14:20
随风逐流 发表于 2015-2-12 13:18
谢谢前辈的指点,这次是明白后缘碳片是怎么回事了,我之前也是一直在纠结直接在轻木翼肋上面粘结碳片强度会 ...

呵呵,指点谈不上。大家都喜欢,就一起交流呗,很开心的事。
你做的飞机我一直都在关注。手工上面再努力一把,力求精确就更好了。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2 14:22
另外随着尺寸的加大,模型对结构强度的要求会提高很多,在考虑结构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周到,宁可牺牲一些重量,不要做出来变成软脚虾

作者: bdyfwang    时间: 2015-2-12 16:57
专业的设计、专业的绘图、专业的制作,太漂亮了,让人心动。减速板的滑轨式收放机构在有阻力是会不会出现问题?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2 18:10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2 18:17 编辑
bdyfwang 发表于 2015-2-12 16:57
专业的设计、专业的绘图、专业的制作,太漂亮了,让人心动。减速板的滑轨式收放机构在有阻力是会不会出现问 ...

       减速板常见的收放机构有两种:一种是仅靠舵机摇臂与减速板背面的硬性摩擦实现开启动作,靠气动阻力保持减速板闭合;(这种结构最简单,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后来有人在铰链位置增加了一个扭簧辅助关闭,但缺点同样显而易见)还有一种就是减速板背面安装摇臂,与舵机摇臂通过钢丝拉杆连接。绝大多数模型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方式,但因为中间存在钢丝拉杆的连接,往往显得比较潦草松垮,存在较大的虚位。我在Fusion上面采用的这种设计可以算是第二类结构的变种,好处是虚位可以控制的很好,几乎不存在松旷现象,不过要通过实际测算得出两个摇臂相互之间的交叉行程,开出长槽。至于两者之间的连接,则是使用的M2不锈钢螺丝+聚四氟垫片+铝合金自锁螺母,既不会增加太多重量,又有足够好的刚性,同时自锁螺帽可以很方便的调节连杆的松紧程度,获得最佳的阻尼,经过实际测试,不会出现卡死问题,开闭很顺畅,两端行程的止点也很准确,关闭时可以严丝合缝。(调试的时候使用控上面的相应通道的舵机行程,以不产生堵转发出噪音为准)。
     
        至于您所担心的在飞行过程中存在气动阻力的前提下是否会出现问题,我曾多次在全油门状态下尝试开闭减速板,事实证明完全可以不用担心。9克舵机(1~1.5公斤的扭矩)完全可以胜任。




作者: bdyfwang    时间: 2015-2-12 22:20
不错,想的周到。

作者: 老宋    时间: 2015-2-13 07:51
老钟几时来松江飞,让我耍一耍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3 12:01
老宋 发表于 2015-2-13 07:51
老钟几时来松江飞,让我耍一耍

必须的啊~肯定来找你一起飞

作者: zxcboy    时间: 2015-2-14 00:33
收藏收藏

作者: 782908756    时间: 2015-2-14 02:46
楼主,你的主翼翼段插接是怎么固定的?还是直接用胶粘死?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4 11:26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20 13:36 编辑
782908756 发表于 2015-2-14 02:46
楼主,你的主翼翼段插接是怎么固定的?还是直接用胶粘死?

实际上机翼内段套箱结构和外段是相同的。不过为了方便,我把插销固定在内侧了,直接粘死。
忽然发现好像误解楼上朋友的意思了。我指的是插销直接粘死在内侧机翼套箱里。机翼需要在外场组装,外段机翼插进去以后拼缝用胶带缠绕一圈即可。我用的是3M的1500电工胶带,套箱制作的松紧适度的话,这样额安装固定方法还是厚很牢固的。





作者: zxcboy    时间: 2015-2-14 23:50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4 11:26
实际上机翼内段套箱结构和外段是相同的。不过为了方便,我把插销固定在内侧了,直接粘死。

请教机头购买途径,谢谢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5 00:06
直接在网上下单就是了。去谷歌搜厂名即可(别逼我犯错误啊)


作者: zxcboy    时间: 2015-2-15 08:25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5 00:06
直接在网上下单就是了。去谷歌搜厂名即可(别逼我犯错误啊)

谢,已找到


作者: 天穹    时间: 2015-2-15 11:18
看图纸和手工,有种做帆船的风格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5 12:22
zxcboy 发表于 2015-2-15 08:25
谢,已找到

找到就好
      注意几点:
      1. 先根据你设计的模型翼展确定产品规格
      2. 大多数产品的翼台是为配合AG翼型设计的,你自己制作时需要确定好翼型
      3. 建议成套购买(包括尾管和V型支架)
      4. 该厂产品有电滑专用机头和弹射/电滑两用的,按功能取舍选择
      5. 每款产品都附有适用翼展和翼弦宽度范围,看清楚再买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5 12:23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5 12:24 编辑
天穹 发表于 2015-2-15 11:18
看图纸和手工,有种做帆船的风格

滑翔机是天上的帆船(否则为啥叫Sailplane呢),帆船是水里的滑翔机,两者本来就有很多共通之处嘛


作者: elic    时间: 2015-2-15 15:47
老钟的贴不仅属于精品,而且能唤醒很多人的激情啊。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5 23:42
elic 发表于 2015-2-15 15:47
老钟的贴不仅属于精品,而且能唤醒很多人的激情啊。

精品就说不上了。如果能唤醒大家的热情,那倒是再好不过。

作者: jeffrey2048    时间: 2015-2-16 10:40
AVA我有幸飛過一次
滑降比驚人
飛到1人高時
滑了100米還沒法將他降落
一顆電池飛30分鐘

我飛過的是D—BOX克維拉版的!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6 11:26
jeffrey2048 发表于 2015-2-16 10:40
AVA我有幸飛過一次
滑降比驚人
飛到1人高時

AVA is AKA "Anti gravity machine" overseas.
在国外,AVA被称为“反重力机械”哟~


作者: senlin987    时间: 2015-2-16 15:06
钟老师,叫我怎样不佩服您!

作者: 天穹    时间: 2015-2-16 17:07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6 11:26
AVA is AKA "Anti gravity machine" overseas.
在国外,AVA被称为“反重力机械”哟~


这个名字有趣

作者: fly@boy    时间: 2015-2-16 18:39
真心不错 大师级别啊

作者: kong133    时间: 2015-2-16 21:26
这图画的,无话可说呀!佩服

作者: 想我吗想你    时间: 2015-2-17 09:38
高手啊,老师!

作者: 轻松一下    时间: 2015-2-17 11:40
认真看完了,是个细心的高手。
是70-80年代的老航模队员吧?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7 12:57
轻松一下 发表于 2015-2-17 11:40
认真看完了,是个细心的高手。
是70-80年代的老航模队员吧?

70年代末进少年宫学的航模。上学的时候自己弄过航模队,参加业余比赛。后来一直是业余爱好而已。没进过专业队。

作者: 刘志宽    时间: 2015-2-18 16:00
一看都很专业

作者: 暴风307    时间: 2015-2-18 16:22
楼主画图,制作都非常的漂亮。


作者: quentinzt    时间: 2015-2-19 01:33
牛贴一定要顶。

作者: fdlife1992    时间: 2015-2-19 01:39
佩服的一塌糊涂  楼主是怎么处理木结构后缘厚度过保过薄的  这些翼型后缘都很薄。我试过要舍去一段翼肋。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9 01:57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9 10:20 编辑
fdlife1992 发表于 2015-2-19 01:39
佩服的一塌糊涂  楼主是怎么处理木结构后缘厚度过保过薄的  这些翼型后缘都很薄。我试过要舍去一段翼肋。

朋友,帮你画了个草图参考。具体请看51楼我的回帖里面详细的制作方法叙述

(, 下载次数: 218)




作者: fdlife1992    时间: 2015-2-19 13:56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9 01:57
朋友,帮你画了个草图参考。具体请看51楼我的回帖里面详细的制作方法叙述

多谢指导


作者: 懒汉    时间: 2015-2-19 17:22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9 20:49
fdlife1992 发表于 2015-2-19 13:56
多谢指导

请不要客气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各位高手同好指正、探讨。这也是发帖最主要的目的。


作者: Torey    时间: 2015-2-19 21:46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0 00:55
多年养成的习惯,自己设计模型都是先从绘图开始。之所以一直不肯直接上电脑画图,就是觉得电脑不如人脑好使 ...

楼主您是一位严谨的魔友,是我的榜样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19 23:07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5-2-19 23:09 编辑
Torey 发表于 2015-2-19 21:46
楼主您是一位严谨的魔友,是我的榜样

模型这东西,有人习惯“将就”,有人喜欢“讲究”,见仁见智吧。我个人觉得这是多年来培养出来的习惯,无需刻意,自然而然。不过如果认可模型是一种科学的东西的话,扎实一点的态度不会有什么坏处的。如果仅仅是能玩儿就好,自然不必纠结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但如果期待较高,很多细节的积累最终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模型最终的表现,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 默如雷    时间: 2015-2-19 23:23
真漂亮

作者: 898687504    时间: 2015-2-20 09:21
太美了,,,LZ住制作的就是件艺术品啊!!!

作者: 冬去冬来    时间: 2015-2-20 09:42
太强了吧!也!

作者: 轻松一下    时间: 2015-2-20 14:17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17 12:57
70年代末进少年宫学的航模。上学的时候自己弄过航模队,参加业余比赛。后来一直是业余爱好而已。没进过专 ...


哈哈,我估计的还真八九不离十。
高手。我等只有玩玩成品的份,没有这么好的手工。


作者: triplane    时间: 2015-2-20 16:22
轻松一下 发表于 2015-2-20 14:17
哈哈,我估计的还真八九不离十。
高手。我等只有玩玩成品的份,没有这么好的手工。

       当年确实没这么好的条件,连轻木也没见过(后来有了,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包装那叫一个讲究,塑料袋套好,十片一袋,一点色差没有,白得像纸,晃瞎钛合金的什么眼)所以教练能够教给我们的也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制作要领和要求。自己削螺旋桨,自己手拨螺旋桨启动、磨合发动机……记得那时少年宫里唯一一台电热发动机还是银燕的侧排气,疲软无力,启动超级困难……

       现在模型商品化的程度很高了,零配件基本都不需要自己再去用笨办法做。什么锂电池无刷马达CNC加工复合材料,若干年前回归RC一再怀疑自己是否白痴。回想90年代初“退魔”转入静态模型的时候,自己收藏的两台OS40 FSR BB送给了山东队的任洪教练,老哥们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连我都不太看得上的美国FOX40(铸铁活塞的,没磨合过)都当宝贝似的拿走了。飞线操纵攒下的Sullivan和Dubro的操纵手柄、钢索以及APC马刀桨当年都好似奇珍异宝一般。甘肃省航校连蹭带赖着不还弄来的两台Rossi黑头后排气2.5cc竞速被用来做了两架当时超级NB的F1C。

       现在想来除了暗自发笑,也多了很多感慨。虽然商品化、产业化的模型大大降低了门槛,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但也在无形中让人们淡忘了扎实的基本功,忽略了模型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国外的爱好者在另一扇门的背后重新拉开了差距。每每想起这些,有些茫然,不知道该说点啥。其实,每当我有新的东西完工,都有过犹豫是否要发出来贴在论坛里。实话实说,没有半点炫耀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够唤醒那些和我差不多的老模友们心底那一点点回忆,勾引他们,还有现在为数不多但十分令人感动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同好,一起来聊聊,侃侃,互相交流一些心得,绝活儿,当然最好能令更多新人意识到“态度”这种东西其实真的真的很有用,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不单单是模型,会让大家在更多的事情当中更接近成功。


作者: maodundes    时间: 2015-2-20 20:21
那手工图...........俺五体投地

作者: chenytong    时间: 2015-2-21 16:18
高手

作者: 轻松一下    时间: 2015-2-21 20:30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20 16:22
当年确实没这么好的条件,连轻木也没见过(后来有了,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包装那叫一个讲究,塑料 ...

现在人都浮躁,互联网上也都是快餐似的新闻,无论文章还是帖子超过千字的基本没人看了。航模也不例外,科技进步了,都享受飞行的快感(包括我),能杀下心来安静的做在哪里一整天做飞机都极少了,何况你这个用了一个来月时间来做一架飞机。
我们这里延边航模协会也有几个和你一个时代的老航模队员,我看过他们一个手工做出来的轻木折叠桨,就是用在你这个差不多的橡筋滑翔机上用的,那个精美我真的很震撼,没想到手工也能做出这样的精巧精致的桨?!
你的这些帖子给一些新人以启迪,也希望能有一些特长的年轻人爱上手工,能有个发扬光大吧。
我总感觉现在的玩法和以前不一样,缺少什么我也说不出来。




作者: Torey    时间: 2015-2-22 00:02
triplane 发表于 2015-2-20 16:22
当年确实没这么好的条件,连轻木也没见过(后来有了,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包装那叫一个讲究,塑料 ...

LZ有了新作品不要犹豫呀,一定要发上论坛来!您的每个帖子我都读过!


作者: Torey    时间: 2015-2-22 00:44
本帖最后由 Torey 于 2015-2-22 00:46 编辑
轻松一下 发表于 2015-2-21 20:30
现在人都浮躁,互联网上也都是快餐似的新闻,无论文章还是帖子超过千字的基本没人看了。航模也不例外,科 ...

我82年的,小时候少年宫和青年宫有举办航模活动和培训班,那个时候绝对是从基本功开始培训,记得还要学习切削木头的刀法,飞机基本都是压燃线操纵,只有一架遥控机当作镇宫之宝…… 我当时太调皮,没有认真参加培训,后悔呀……
航模制作精度对飞行性能的影响,我感觉只有在比较极限的比赛项目中,由顶尖的高手来操纵才能体现出飞机性能的差别来,比如DLG。而对于商品化大规模生产的泡沫像真机,即使机翼安装偏了几毫米,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变化的——反正我飞起来就是为了看看,低空通场玩玩刺激,至于飞行性能?管它呢,我有90涵道,6S 40C的暴力电池,谁在乎呢?啊,你上了8S?好,我明天整个12S装上,比比谁更爆
若说到现在和过去玩法的不一样,我觉得是因为科技的进步降低了对人的技能的要求。比如无刷电机和大功率锂电池的出现,我们不用再为飞机减重而绞尽脑汁了,重量的缺陷可以被动力的增强来弥补。而在过去的有刷和镍镉时代,重量大一点就不是飞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飞的问题了!
我觉得,您所说的“好像缺少了什么”,其实并没有少什么,而是多了什么。今天,航模高手依然不少,只是来论坛来得少罢了。顶尖比赛项目依然需要顶尖的技术,像Triplane这样。而多了的,是像我这样的菜鸟,以科技的进步弥补了自己技术上的缺陷,没事儿还喜欢来论坛得瑟



作者: cjc    时间: 2015-2-22 15:08
看了你的作品我失眠了。





欢迎光临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http://5im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