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4.3 成熟阶段
经过了两年的探索,我国空战项目教练员明确提出了提高飞机的性能和注重运动员选材及加强实战训练是我国空战项目发展的两大要素。
1. 提高飞机的性能
1983年山西队使用进口轻木制作的飞机,升力面积增加了5.21dm2(达28.29dm2), 飞行重量仍与原来的飞机重量相同,这就较大的减小了翼载荷,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能;江苏队自己开了机翼模具,成批生产出表面光洁度好、比重适当的泡沫塑料机翼;四川、宁夏队在结构上有所创新:前缘重点加强,采用全蒙板结构,后缘减少翼肋,减轻了重心以后的重量。目的在于当发生撞击时,减小后部的冲撞力;最引人注意的是陕西队黎跃的飞机,它采用了整体构架、泡沫塑料前缘加复0.1mm玻璃钢蒙皮的设计。飞机的强度极好、重量轻,只有370g。他用智慧和辛勤的工作解决了飞机设计中模型重量与强度这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补充图纸或照片)
山西和江苏等队使用了美国生产的纳尔逊发动机,四川队仍自信地使用自己生产的熊猫牌发动机。平飞速度有所提高,约2.3-2.4秒/圈,这个速度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运动员选材和加强实战训练
1982年以后,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对运动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队开始注重空战运动员的选材。选拔斗志旺盛、反应灵敏、动作灵活、胆大心细和头脑冷静的运动员参加空战项目的训练。为此,1983年后又涌现出了如钱郑、王世民和苏建国等一批优秀的年轻空战运动员。
在实战训练中,各队教练员不仅仅增加实战对抗训练的数量,而且非常注重研究双方飞机与飞机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双方运动员身体与双方飞机之间的位置关系,从中找出进攻与防守的规律,并且通过训练将这些规律转换为运动员自觉的条件反射动作,以防止飞行的盲目性。
宁夏教练穆刚总结了多年参加比赛和训练的经验,在《航空模型资料》1983年第2期发表了“线操纵空战项目的战术研究”一文,文章分为战术原则、基本练习和重点战术三个部分,比较系统地讲述了空战战术及技术要求。标志着我国空战项目已从盲目的飞行阶段进入到了技术成熟阶段。
1984年我国第3次参加了在美国纽约附近齐克比市举行的世锦赛,由陈俊才任教练,运动员是马天瑜、钱郑和杨为民。参赛飞机使用了意大利生产的罗西牌发动机,自己重新制作了进气管,减小了进气口直径,改原来的环形进油方式为单向进油方式,增加了吸油能力,飞行中发动机工作极为稳定,飞行速度达2.2~2.3秒/圈。飞机操纵灵活、动作速度快,十个筋斗的动作时间约6秒。飞机的性能在本次世锦赛中已属上流水平。比赛中,我国运动员的战术灵活多变,运动员来回跑动,不断调整飞行半径以保护自己的尾带,并且伺机攻击对手。这一套灵活多变的战术,被外国运动员称为游击战,是我国特有的战术。马天瑜、钱郑和杨为民分获第5、7、8名,夺得团体总分第3名。
3. 停滞不前
1985年全国比赛仅有5个队的1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重飞、重赛8场。第1轮杨为民、马天瑜之战打了5场,双方各损坏飞机4架才分出胜负。全部比赛每人每场平均攻击次数为1.85次,冠军获得者每场平均攻击次数仅为1.17次,比每人每场平均攻击次数却少了0.68次,留空时间反而是最长的。而进攻“切”纸带又是空战得分的主要手段,那么冠军则是靠留空时间多而获胜的。因此,四川金太其在大量数据的论证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切断对方次数的多少,并不是空战获胜的唯一条件。而留空时间得分越多地面时间扣分越少才是获胜的关键” 。在这次比赛中,空战中互相追逐、巧妙躲避的趣味性不见了;在闪电般的飞行中果断切断对方尾带的果敢技巧消失了,空战场面显得很乏味。观众满目皆是互相缠线、撞机坠地。常常是比赛时间还未用完,比赛早已告结束。如有两名优秀运动员在4分钟的比赛中只飞行了75秒。其结果是空战技术上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器材损失。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受国外一些低水平运动员以乱取胜的影响;二是竞赛中裁判员执行规则不严。1985年是空战项目在技术上停滞的一年。
1987年是举行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一年,由于全运会奖牌总数所限,空战项目未能列入比赛项目。为此,各省市就纷纷放弃了空战项目的训练。1986、1987年的全国比赛因此而未将空战项目列入比赛,空战项目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4. 著名运动员
山西孟希明、杨卫民,宁夏穆刚,四川陈俊才、四川队伍昭前,北京丁振乾,陕西队黎跃,吉林队夏志强,贵州队巴连利, 钱郑、王世民、苏建国
F2D(1988-1-22穆刚 第一稿6800字 2004-12-28 王维忠 第二稿5992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