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辰一 过去我们想要航拍,首先是使用载人直升机+陀螺仪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高速飞行,时速能到160公里;可以飞的很高,高度可以达到1000米。缺点是:安全原因没有办法飞的很低,难以接近拍摄主体。 后来出现了使用模型直升机挂载云台的方案,这种方案可以让摄像机距离拍摄主体更近,但是仍旧没有解决安全问题,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每分钟能达到3000以上的转速,依旧具有杀伤力。 我们现在所说的无人机,指的是多旋翼无人机,比如大疆的精灵和悟系列。多旋翼无人机的出现,极好的解决了安全和航拍的平衡点。价格更低,机动性强,安全系数也大大的提高了。因此也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可实现传统拍摄中很难实现的镜头。而无人机能在影视拍摄过程中玩出什么有趣的花样?看看大疆传媒(DJI Studio)CEO乔岩在知乎上是怎么样解读的。
韩寒导演新电影《乘风破浪》中的撞车CG镜头,无人机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视角,飞行高度大约30米,向下扣拍,使用专业电影机和高速镜头拍摄完成。这个高度是传统摇臂难以达到的。 在电影中拍摄有别于传统地面拍摄,比如拍摄赛车,如何体现速度和冲击力,“对冲镜头”是最好的选择,飞行器和运动主体同时加速,相向飞行。穿越汽车这样的拍摄最大的难度在于飞手如何判断飞行器与拍摄主体的距离,以及气流的影响。这种拍摄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传统地面拍摄的镜头无法做到的。
有一场非常重要的火车撞赛车的情节中,也使用了正扣拍摄,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航拍电影大场面时,往往对于航拍团队来说是非常考验的,因为就像撞车、爆破等等场面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败。我们航拍团队感觉到韩寒很青睐这种“上帝视角”,没错!正扣俯视视角。其实不难分析,究竟是“谁”在俯看?是导演心中对赛车的情节中始终有那么一个视角希望看到自己的赛车在驰骋,因此,无论是地面拍摄还是航拍,每一个镜头都是导演赋予他的电影的语言,航拍团队就是在韩寒的语境中帮助他去讲故事。 这次韩寒导演在拍摄赛车弯道漂移,选择使用正扣拍摄,航拍镜头中正扣的拍摄方法非常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想法的视角,航拍中也会称之为“上帝视角” ,因为无论是传统地面拍摄的方法,还是我们人类平时都不可能用这样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只有航拍可以做到。赛车漂移过弯道的瞬间,尘土被卷起只有短暂的2秒!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跟拍赛车。还有一个好处在于无人机在不起飞的时候,是很好的手持云台增稳系统,我们可以灵活的设计很多一镜到底的镜头,比如室外到室内的场景转换,给电影更多的创意。
另外据笔者了解,除了以上提到的低空近距离拍摄、高速运动拍摄以及室外到室内场景转换以外,无人机还可实现小景到大景、地面到空中的长镜头。例如拍摄一群人打架,之后一方驾车逃跑,无人机低空跟过去拍摄他们上车,之后无人机可以根据车速缓缓升高,拉出大景表明位置关系。 当然,最有趣应该是模拟第一视角跳楼了…
部分内容来自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