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级自由飞模型飞机(F1C),是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模型飞机,靠发动机的动力起飞,竞赛规则限制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动机必须停车,当发动机停车后,即可由爬升进入滑翔。也是比赛留空时间的竞技项目。这个项目在世界上开展得较早,在我国则是从1955年开始起步的,它的技术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6.1.3.1 第一阶段(1955–1958年)
1955年前后,由于发动机难得,只有少数人参考国外图纸进行仿制研究。当时的竞赛规则称为“二级自由飞模型飞机”(后于七十年代改称为国际级自由飞模型飞机,代号F1C,以下简称F1C),规定发动机工作容积载荷不小于200g/cm3,翼载荷不小于12g/dm2,发动机动力时间30秒,必须从地面三点起飞并且不准施加外力。最早用于F1C模型的国产发动机是湘江机器厂和太原仪表厂生产的53/55–1.8,这是一种按国外图纸仿制的1.8毫升压燃式发动机,转速较低,功率仅0.05匹马力。使用这种发动机的模型只能从地面滑跑起飞,以小角度盘旋上升,最大高度可达60米左右。
1956年,湘江机器厂和松陵机器厂生产了和平1.5、和平2.5两种新型的压燃发动机。使用这两种发动机的模型,可不经过地面滑跑加速,而采用三点支撑的方式起飞。这种起飞方式的模型,机身中部固定一根可以收起来的松木条为前着地点,另两个着地点为平尾后椽两端的滑橇。当发动机起动后,将模型三点触地一松手即可从地面大角度起飞(图61C-1)。模型离地后,在弹簧或橡筋条的作用下,把松木条收起贴于机身下,模型的爬升高度可达60-80米。当时模型制作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木制螺旋桨,用控制油量的方法来控制发动机的动力时间,不能准确控制动力时间。
1957年7月华东航空学院曾试制了“八一”号2.5cc发动机,用于参加当年的全国比赛,飞了满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
1958年竞赛规则采用新标准:增加了发动机载荷(300g/cm3)和翼载荷(20-50g/dm2),发动机动力时间减少到15秒,允许从手上起飞,但不准双脚离地。新的标准对自由飞模型飞机的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1958年模型气动布局、结构、动力系统、飞行及控制机构等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进步。
l 模型气动布局
为了提高模型的滑翔性能减小下沉速度,开始减小水平尾翼的面积用以增大机翼面积。机翼面积约为28.0-28.5dm2,水平尾翼面积约为9.5-9dm2,水平尾翼面积占机翼面积的30-33%,机翼展弦比8.7左右。机翼采用的翼型多为MVA-301-75%,这种翼型弯度稍大,安定性和滑翔性能较好,但不利于爬升。机翼为三折上反角,有较高的翼台。
l 模型的结构
机翼结构一般采用两组由松木条加桐木腹板构成的箱形或槽形梁,前后椽用桐木条与松木条拼合而成,在前后梁之间加斜翼肋,在前椽和前梁之间加半翼肋;水平尾翼结构与机翼相仿;机身用四片厚5-8mm的桐木片胶合而成,经削制打磨后断面呈椭圆形。发动机向右侧装。
l 模型的动力系统
大都采用国产 “和平1.5”、“和平2.5”和“卫星一号”压燃式发动机。“和平1.5”是一款优秀的大批量生产的发动机,有较高的马力且工作稳定,曾广泛用于竞速和特技等各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用于自由飞模型上使用φ200×H110(直径×螺距)的螺旋桨(下同),可在9000-1000转/分的转速稳定地工作。 “和平2.5”工作稳定性差,但经过精心选配修整磨合后,功率可达0.18马力。广东翁昭宇成功地用在他的模型上,在1959年9月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获得F1C第二名。
“卫星一号”是1958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生产的小批量压燃式发动机。其工作容积2.48cm3,汽缸直径15.6mm活塞行程13mm,最大功率转速14500转/分,0.27马力,重量113g 。配合使用φ225×H120的螺旋桨,转速可达9000-10000转/分,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好发动机,也曾广泛用于竞速和特技等各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缺点是有时曲轴断裂。一运会上大多数运动员使用这种发动机。
北京航空学院(以下简称北航)为参加1958年全国航模分区赛成功制造了“东风一号”压燃式发动机,工作容积2.47cm3,汽缸直径 15mm 活塞行程 14mm,使用φ230×H130的螺旋桨,转速可达9800转/分。
为了尽量提高压燃式发动机的功率,各队对燃料配方进行了试验,比赛用配方比例大致如下:乙醚和蓖麻油各30%,煤油40%,为进一步提高功率和稳定性,再加入0.5-2%的亚硝酸戊脂或亚硝酸异戊脂,俗称“臭料”。
l 飞行和控制机构
模型几乎都采用右盘旋爬升右盘旋滑翔的飞行方式,是因为右盘旋爬升比较安全,并且容易调整,当发动机停车后能比较平稳地进入右盘旋滑翔。用调整发动机的拉力线(右拉和下拉)的方法来控制模型的爬升轨迹,用方向舵控制盘旋的滑翔半径。西工大刘明道开始使用了一种德国生产的照相机自拍机,用来控制切断油路的机构,这样能比较准确控制发动机的动力时间。
l 著名运动员
刘明道是我国研究F1C最早的运动员之一,成绩突出,他为参加1958年6月在匈牙利举行的第六届兄弟国家国际航空模型比赛而设计的F1C模型具有代表性(见图61C4)。模型使用匈亚利生产的X–3压燃式发动机,配合φ230×H120的螺旋桨,发动机转速达11000转/分,爬升高度可达110-120米,留空时间在3分钟以上。刘明道在这届比赛上以887秒(五轮180+180+180+180+167)的成绩获得第二名(见图61C5)。刘明道于1957年编著出版了《自由飞模型飞机的设计》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有关自由飞模型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结构和调整试飞等关键问题,为我国F1C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