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的时刻 09-01.18
土山后面响起了一阵清脆的哨声,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全市航模比赛,现在第一轮开始了。
小学组先进行,按照顺序,先弹射,再牵引,然后是橡筋。我是代表和平区小学组的牵引模型滑翔机的运动员,满怀信心地等待着让自己的模型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弹射赛完后,微风起来了。裁判员点名后,我很快就把飞机牵到了空中,还没有稳定住,飞机抬着头,就无意中脱了钩,形成了波状飞行,真可惜!只飞了34秒。
时间过得真快,我刚调整好飞机,第二轮又点我名了。随着答“到!”我礼貌的用双手从裁判员手中接过线盘,助手帮我抻拉出50米的牵引线,并迎风调准了起飞的方向。这时我想:稳住了,一定要把飞机牵到头顶,进入上升气流,飞出好成绩。
当上风头的王老师向我举起小红旗时,我也感觉时机到了,大声喊着:“裁判老师我请求起飞!”
随着裁判的示意,助手高举着模型飞机往上轻轻的一托,我向前快跑,飞机腾空而起。带着尼龙线摩擦空气的咝咝声,借助小风,划过一道弧线,飞机很快到了头顶。这时线绷得很紧,我感觉到飞机是在上升气流中,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想赶快脱钩。可是,牵引线环就像被牵引钩牢牢的粘住了似的,我高举着线盘连蹦带跳,就是脱不下来。突然一阵侧风,紧接着,飞机猛地向左转,我越往右拽,越是倾斜,就像要扎下来似的,降低了一大块,眼看就要栽下来了!
就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中航模队的大哥哥赵铁成跑过来指挥着我:“别慌!别使劲拽!带住线,别脱钩,向左前方快跑,把飞机引过来!”我马上明白了,迅速跑到快要蹭地的飞机前方,再牵着迎风奔跑,好险! 来了个海底捞月,飞机徐徐上升,终于又把它牵到了头顶。
这时,我听见了掌声,因为比赛进行中教练是不许说话的,知道这是王老师在鼓励我。可还是脱不下钩来,飞机带着线下滑,又降低了高度。我更紧张了,真怕飞机又一下子扎下来。
再次面临千钧一发的时刻,黄老师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大声告诉我:“你先往前跑,然后再往后跑,就能脱钩了!”黄老师的话可真灵,尽管我累得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飞机总算平稳的脱离了牵引线,静静的随风盘旋着,裁判员们手握秒表,紧紧地注视着远离而去的模型飞机。
没有把握住上升气流,这一轮我飞了77秒,但还是超过了上一轮的成绩。王老师鼓励我说:“机智灵活,有惊无险,临危不惧。能发挥出平时较好训练的水平,比自己前一轮高,就是胜利。还有下一轮,再努力。”
海光寺小学 四年二班 于文友 (1964年日记)
本文是我保存1964年于文友写在一篇稿纸上的作文草稿,记录的是当年暑期在国防体育场召开的全市中小学航模竞赛中,他参赛中的一小段经历。四十多年后的2008年春 节(正月初六),那些当年的小航模迷们在天津中学航模教室聚会时,我拿出这张已经发黄的稿纸给他和大家观看,都由衷的感到惊喜,更加珍惜童年时代航模情谊。于文友仔细阅读了这篇自己写的日记激动地说,想念黄在中老师,想念赵铁成,非常怀念童年时代航模趣事。
今天我对这篇44年前的作文稍加修饰记录在计算机里,一方面是回忆往事,另一方面作为教育现在学生的范文。现在学生们的航模文章都是通过电子邮箱发到我的笔记本电脑里。这在那个几十年前艰苦的岁月里是神话,是科学幻想。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大跨越的进步,航模教学手段也在突飞猛进。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大变革时代。
记得第三轮,于文友抓住上升气流的时机,尽管飞出了120秒的满分成绩,大概是因为没出现“千钧一发的时刻”,语文作文课要求突出主题,文章中就省略了,也是给读者留有余念。
当年,航模俱乐部的教练们根据几次参赛的表现,选拔他和魏同信参加了河北省少年航模集训队。政审工作是高秀英老师做的,高老师跟我说:“这些经过培养孩子,将来可能成为国手,所以家庭成分要特别认真审查。”他俩父亲都是产业工人,祖上三代都是贫农,没ZZ历史有问题,所以都被选到省集训队。(当时天津是河北省的省会)
如果不是1966年后的十年DL,他们后来可能会代表中 国参加世界航模比赛,但我最希望的还是他们能成为当代优秀的航空航天工程师。
十年DL耽误了多少人才?又磨练了多少精英?具往矣!历史发展,谁沉谁浮,变化莫测。
王培才
2008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