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顶鹤 于 2014-2-9 15:05 编辑
散热道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航模还是以专业运动队的形式存在。各省、市、自治区航模队的专业运动员都在拼命地学习、研究、实践,并大量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小组竞速项目的运动员更是不例外。由于这个项目在中 国起步较晚,很多东西都从来没有接触过。小组竞速发动机不仅要求转速高,达到飞行速度快的目的,还要省油。在规定7毫升油箱容积的燃料,要完成预定的飞行圈数;而且起动性能好;空中状态好;着陆后再启动好等等。这就给小组竞速人带来了很多研究课题。俗话讲“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还要说跑就跑。”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为此个省、市、自治区航模队小组竞速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飞坏了很多发动机,那时都是用美金买来的意大利产的希普拉“CIPOLLA”和美国产的纳尔逊“NELSON”发动机。 按竞赛规则要求,上场比赛前,场外发动机预热两分钟,将发动机压缩比、油门调到最佳位置等;进场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发动机已少有冷却;场内预热一分半,可能要略开点儿油门,经再次预热后将油门调到最佳位置;(这里所谓压缩比和油门的最佳位置,就是指模型起飞后,发动机达到最佳的飞行速度和飞行状态,并且要达到你预定的飞行圈数)此时要间隔半分钟,最后5秒时以倒数5、4、3、2、1开始起动发动机,由此进入比赛。发动机最好一下就起动着,迅速出手起飞。往往因为这间隔的时间,使发动机不好起动或工作不连续,这时往往要低头再热一下发动机,不能迅速将模型出手。这势必影响了成绩。更有甚者调压缩比或油门,从而一是造成有限的7毫升燃料,不能飞够预定的圈数,而且飞不到预定的圈数之前,因压缩比过大,发动机过热,速度骤减而被迫着陆再调整。况且过热的发动机造成轴承及各部件的损伤,这样不仅再启动困难,而且模型上天后的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