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飞过的机种很少, 很多想法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了一些其他飞友的贴子, 如有什么不对或冒犯的地方, 敬请指正
亚拓
![](http://www.align.com.tw/shop/images/function/kx019004_9.jpg)
下至250, 上至最新的700E F3C, 亚拓全系列直机都使用这种最简洁的球头加单推的方式, 实际上看论坛上飞友反应效果好于一些其它厂商的双推, 毕竟亚拓原厂件精度较高, 这种结构并没有明显的缺 陷
但是毕竟是单推, 部件老化虚位产生之后, 单推因施力不均, 阻力可能会比较大, 恐怕需要常换常新才好用
Henseleit TDR
![](http://www.baronerosso.it/forum/attachments/elimodellismo-volo-elettrico/149663d1273152779-henseleit-tdr-rigid-coming-soon-p1040300.jpg)
类似结构, 也是球头加塑料套, 但是TDR的塑料套比较长而且可以单独更换
淘宝上搜索很常见的ALZ
![](http://www.rc-alz.com/taobao/alz/a299-1.jpg)
直接在亚拓设计上增加上部第二个轴承套和球头, 结构稍复杂, 可惜仍然没有避免球头的使用, 而且每个轴承套只由一个较薄的轴承支撑, 可能带来额外的摇摆虚位
固朗
![](http://img04.taobaocdn.com/bao/uploaded/i4/T1b84LXdJwXXXwr5EU_014909.jpg_310x310.jpg)
双拔叉, 没有球头, 不用像ALZ那样弄两个轴承套, 结构较简单, 可是轴承套相位没法固定, 拔叉转到斜向的时候可能会干涉卡滞, 我认为比较失败的设计
还见过有一个版本是一边球头另一边拔叉的, 没找到图, 同样的, 摇臂斜向时会导致卡滞
维英, 也有别家在用
![](http://img04.taobaocdn.com/bao/uploaded/i4/T1dv4aXk8BCUyhop7__075257.jpg_310x310.jpg)
摇臂两段化, 也就是一个可变长的摇臂, 将摇臂运动轨迹变化为直线, 完全避免球头的使用, 我觉得不错的设计
Sonic Pro银战士
![](http://www.helibest.net/rc/img/ugttsv3bb2.jpg)
同样是两段式摇臂, 并且用了轴承, 不过我觉得可能反而不如维英, 因为这地方并没有高转速出现, 而它的摇臂第二段的上下部是独立的, 会有因轴承套的相位方向的扭力带来额外阻力的问题, 而维英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如果这两者能综合一下就更好了
Kyosho Caliber 700
![](http://www.rchelimag.com/reviews/caliber700/04.jpg)
京商官网上的图真够小的, 这是从RCHeli杂志网站找到的图, 尾拉杆的双推暂且不提, 摇臂同样是两段设计, 第二段比Sonic Pro长得多, 就算一定程度扭转, 不会带来多少桨距误差, Sonic Pro的设计可能来源于此
Curtis Youngblood Next-D Rave
![](http://www.curtisyoungblood.com/product_photos/ravetailsectionsmall.jpg)
不作硬连接, 不限制轴承套相位, 摇臂装上轴承直接放在槽里, 较简洁的设计, 评价还不错, GAUI 255就完全照搬了这个设计, 因为GAUI官网被墙了我就不附图了
Hirobo Turbulence D3
![](http://www.svrw.com/images/ab/IMG_0058s.jpg)
D3的图真不好找, 似乎跟Rave差不多, 但是好像没有轴承? Hirobo究竟用了什么神秘耐磨材料?
Outrage Velocity
![](http://www.rcmania.hk/upload/a/08/445/article_f9dfa4b4c3cb82ad73f2500cef978411.jpg)
在RCMania的Velocity组装文上见到的另一种两段式摇臂的结构, 区别是第一段较短与尾轴平行, 第二段较长与尾轴垂直, 尾推拉杆作用在第二段上, 距目标轴承套更近, 我觉得最漂亮的设计
MicroHeli Vortex 200
![](http://www.microheli.com/images/MH-VT2000_7.jpg)
类似结构, 摇臂第一段加长, 也就是它的摆动角度会较小, 这可能是更顺滑的设计, 可惜小机布局比较局促, 没有Velocity的好看
[ 本帖最后由 JimmyZ 于 2010-11-15 11:4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