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a_m 于 2010-3-12 09:34 发表
嗯。我一般设计时,都给翼尖负迎角。因为是泡沫成型机,所以选用另一个翼型或者“好扭”都不麻烦工艺问题,但我想了解一下,翼尖失速,是怎么引起的?
以在下现阶段知识认为是机翼强度不够,翼尖采用正迎角会在高 ...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问题:你所说的在高速相对气流下机翼绕横轴发生扭转的现象称作“气动发散”,虽然可能导致包括失速在内的一系列恶性状况发生,但不是失速的直接诱因。尤其是在飞行速度范围相当低的滑翔机这类模型上,要产生气动发散的状况,也不是很容易。(除非你的机翼结构过于薄弱)。真正导致滑翔机模型产生失速的原因,还要从失速本身的原理说起。一般情况下,随着机翼迎角的加大,机翼上表面附面层分离现象加剧,涡流区增大,使得流经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大幅下降,升力消失,造成模型高度下降。随着模型低头俯冲,流经机翼表面的空速增加,机翼恢复升力,造成模型抬头上仰,速度减小,迎角再次增加,重新失速。如此循环恶化,最终导致坠毁。这种现象我们常称之为“波状”。由此可见,产生失速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迎角和相对速度。至于为什么失速最先发生在模型的翼尖部分,跟整个机翼表面的气动压力分布有关。我们知道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升力产生的根本,翼尖处于上下表面的分界处,存在诱导阻力(就是低速高压气流向高速低压气流运动产生的涡流),因此翼尖部分比内段机翼更容易发生附面层分离,在相同迎角下发生失速更早。正因为如此,减小翼尖部分的迎角,就可以在机翼内段失速后,仍然保持翼尖部分产生一定的升力,从而避免整个机翼完全进入失速,(典型的姿态就是一侧翼尖下沉,模型进入波状飞行,或者更糟糕的螺旋——深失速),帮助模型从失速状态下改出。具备翼尖外洗的模型,在失速发生后即使产生波状飞行,也会自动恢复。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当模型转弯时,处于内侧的翼尖线速度小于外段机翼,具备外洗的翼尖不但能避免失速,还因为产生的升力小于外段机翼,有助于模型自动完成转弯动作(这在F1A模型上很容易观察到,看上去模型仿佛以内侧翼尖为圆心在画圆)
[ 本帖最后由 triplane 于 2010-3-12 22: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