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024君 于 2015-11-23 11:13 编辑
他是最早提出研制中国自制无人机的科学家,他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师从冯·卡门教授,是钱学森的同门,良师和益友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他坚定了航空救国的志向;他挑战了“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100岁高龄时仍在辅导学生从事研究。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范绪箕先生。据上海交通大学官方通报,这位中国gcd优秀党员,中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级教授,于2015年11月21日6时4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校办已经成立了范绪箕先生治丧办公室,定于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范绪箕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范绪箕与人类现代航空航天史几乎同龄,中国人的飞天梦伴随他整整一个世纪,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评价他的老前辈:眼不花耳不聋,百岁了还在坚持做创新型研究。他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一部“浓缩的航空航天发展史”。 1914年1月5日,范绪箕出生于北 京。193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航空科学泰斗冯·卡门教授,与钱学森五载同门,租住一套房。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范绪箕回国。除在航空研究所工作外,还先后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5年,他在浙大筹建航空工程系。他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出资买材料,师生一起动手加工,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英尺低速风洞。直到前几年,风洞迁到西北工大的部分还在发挥作用。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范绪箕奉命主持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及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的工作。1955年,他被评为当时中国航空院校中唯一的一级教授。1980年,他就任上海交大第36任校长。
范绪箕的研究从未停步。在他的办公室里,陈列着无人靶机、“歼十”、“飞豹”、ARJ21支线飞机、“天宫一号”的模型,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百岁老人的喜悦和牵挂。2012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的各种无人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位最早提出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科学家感慨地说,这是自己一生的理想之一,非常高兴看到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与钱学森一样,范绪箕他年轻时就怀揣航空救国梦、报国梦。其父有过留俄学习铁路工程的经历,他也求学哈工大机械系。从地上到天上,范绪箕与钱学森都从机械专业转为航空专业,1937年他师从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攻读航空工程,与钱学森既是同门也是室友。次年,他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通过博士学位全部课程考试,并完成大部分毕业论文撰写。就在此时,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在家母病危的“善意谎言”下,他仓促回国。抗战胜利前的5年,范绪箕与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追随自己的大学踏上漫漫西迁路,从国立浙江大学副教授成为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昆明)教授。1945年8月,他重返浙大,任航空工程系主任。归国后一直致力于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创建了浙江大学航空系,担任浙大总务长;解放后负责筹建华东航空学院;主持南京航空学院建院改制工作;1980年担任上海交大校长,1984年退休。范绪箕教授是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导者之一,对中国热应力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范绪箕卸去上海交大校长职务,却并未“解甲归田”:从那时起三十年来,范绪箕每天坚持工作6小时以上:72岁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高温应力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92岁和96岁分别完成两篇高水平论文。百岁时还在梦想着,如何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
早在1958年,范绪箕就提出了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构想。2012年中国珠海航展上,中国的各种无人机引人注目,主办方也将这位最早提出中国“无人机构想”的科学家请到了现场。范绪箕当年的理想,正在一一变成现实。 “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要说有传奇,就是我还活着!俗话说‘人生如同驴推磨’,我经历过风雨,更赶上了近30年国家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大机遇,晚年还可以幸运地在自主选择的科研方向上‘自由游荡’……”2013年1月5日,在大家为他庆祝百岁时,在晚辈学人的簇拥下,身体健朗、头脑清晰得令人惊讶的百岁老人曾这样说。
一位“百岁航空人”与交大航空报国梦 范绪箕先生百岁寿辰时,上海交大新闻网曾刊发《一位“百岁航空人”与交大航空报国梦》。
范绪箕“自身就是历史”,因为他以百岁的高龄,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范绪箕“本人即为传奇”,因为时至今日他还在指导博士研究生,“挑战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范绪箕是“浓缩的航空航天发展史书”,因为他是交通大学践行航空报国梦的典范。 在2012年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多种世界先进水平的“无人机”集体亮相,获得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百岁航空人”范绪箕教授,与交通大学的航空航天学科发展历程,一起再次展示在人们视野中。
中国空天事业的摇篮 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交通大学的名字与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是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届校友。站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中国航天事业正如日中天地发展,中国人得以仰望头顶那片更加辽阔的星空。
交通大学还享有“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摇篮”的美誉。交通大学校长孙科1930年就开始筹设航空工程教育规划,1931年在机械工程学院开设了航空工程课程,当时在校的钱学森便选修了该课程,撰写发表了6篇关于航空、火箭方面的论文,毕业后顺利考取清华留美航空专业留学生。1934年国家国防设计委员会指定资助交大在机械工程学院添设航空工程门(系),交大成为国内开展高等航空工程教育最早的大学之一。交通大学航空系在创建初期,克服了许多困难,建成了1个试验室和4个实习室,通过捐赠等各种方式拥了3架战斗机、8座 发动机、一个烟风洞和全套飞机零件仪表,试验设备在当时可谓齐全。1952年时已有1架运输机、1架教练机、3架驱逐机、10多台发动机,还有风洞试验室等。相对齐全的试验设备为交大进行航空工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当时交大航空教育水平位居国内前列提供了必备条件,使交通大学成为当时国内航空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
1936年, 12名从交通大学航空门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航空工程人才。1942年8月交通大学正式成立航空工程系,曹鹤荪、季文美、王宏基先后担任系主任。至1952年院系调整之际,交通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已经走出了169名毕业生,他们中间有1936年毕业生原航空部副部长徐昌裕、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叶玄,1937年毕业生歼八飞机总设计师黄志千,1939年毕业生原西工大副校长王培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谈镐生,1940年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庆华,1942年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卞荫贵,1946年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耀祖、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1951年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基达,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顾诵芬等。他们作为交通大学早期培养的航空航天事业人才,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航空卷”共收录我国航空人物传记57人,其中有钱学森、季文美、曹鹤荪、顾诵芬等15位交大校友,超过总数1/4,为国内大学之最。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架军用飞机、第一枚火箭、第一枚导 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ZIDAN等中国航空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就诞生在这些杰出校友手中。
投身航空教育事业 钱学森留学美国期间,师从杰出航空科学家冯·卡门教授,范绪箕是钱学森的同门。良师和益友对范绪箕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坚定了航空救国的志向,也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1945年,范绪箕在浙大开始筹建航空工程系。当时抗战刚胜利,学校经费非常短缺,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范绪箕认为,航空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他作为系主任,一面大力聘请专家及技术员,一面积极筹建实验设备。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的建造更是不易:无参考样板,范绪箕就自行设计图纸,亲自把关审核;缺少经费,不能委托工厂建造,他就自己出资千方百计搞材料,发动大家自己动手加工,终于建成这座风洞,在航空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大学航空系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在国内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范绪箕奉命主持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及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的工作,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教务长。他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重视学科、特别是前沿学科的发展动态,使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1955年,范绪箕被评为一级教授,成为当时我国航空院校中唯一的一级教授。
1956年,范绪箕调任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主抓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从中国航空教育的实际出发,在南京航空学院的专业设置、师资培养、重点实验设备建设等关键性问题上,都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决策作用。范绪箕在南航工作的20多年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最初的中专转制成为大学本科,继而建设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1979年,范绪箕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第二年任校长。他担任领导职位的五年,正是上海交通大学启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当时的校领导班子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创造了高校改革中的数个第一:第一个走出国门开展对外交流开启了“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破冰之旅”,第一个接受海外捐赠建图书馆开高校引进外资先河,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建立了一批高新尖端学科……交大的改革实践和成果,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改革经验被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的《ZF工作报告》。
在办学上,范绪箕鼓励发展新的跨学科专业,推行启发式教育,主张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教学,提出对刚入学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专业。
1983年,范绪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挑选了38位成绩优异的交大学子出国留学,并为每位学生选学校、选专业、选导师,这一举措在当时是突破性的。38位“世行生”日后都学有所成,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赵峰,密西根大学倪军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姚一心等。
范绪箕在改革开放初期,率领上海交通大学敢为人先,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