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19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集-论坛篇》-特技动作评分与“马太效应”-李育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技动作评分与“马太效应”
李育廉(1988年)
    编者按:作者是我国第三代航模人中的优秀代表,在裁判工作中他以忠于职守、秉公执法著称。并且十分善于学习和思考,他站在客观立场上撰写的《特技动作评分与“马太效应”》一文,很有利于裁判队伍的建设,也值得其它体育评分项目借鉴。

(一)马太效应
    社 会上往往有这种现象:有些名人(如学者、作家等),因为某种杰出成就,已经获得了应有的荣誉,但社 会还要给予“加量”(即给予他更高的荣誉、地位),尽管没有新的成就,仍可凭他的声望赢得人们对他的推崇;而一个不知名者,即使做出了重要发明创造,却很难被人承认、接受,甚至受到贬抑。学术权威讲话写文章,不论其质量如何,都受到人们的赞赏和重视。另一方面则“人微言轻”,无名小卒的意见总是不受人注意。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好的人偶尔在某事上有弊端,人们往往不觉得那么严重;而印象不好的人有时有好的表现,却不觉得怎样。

    最近读书始知这类现象在科学上称为“马太效应”。是60年代,美国科学史学家罗伯特.墨顿对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它表现为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的矛盾,又表现为二者相互 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借用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一段话:“因为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而命名的。

    联想到“马太效应”在航模F2B和F3A的特技动作评分中也会反映出来。比赛中,谁的动作做得准确、优美、流畅,谁就可能夺取冠军,从理论上讲,这是无疑义的。但是,如果两个人所完成的动作在各方面都相同,成绩是否也相同呢?那就不一定了。由于特技评分的最大特点是不用秒表或皮尺来衡量技术高低,而是根据规则条款由裁判员评定,用分数表示出运动员的成绩,就难免掺有裁判的主观因素,这与裁判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立场的公正与否有密切关系。通常,处于水平较高的队或曾得过冠军的运动员,裁判给高分的可能性要大些,反之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小。这一点虽没被裁判员公开承认,但对评分往往有影响,全国比赛后也时有议论。特技评分是10整分制,没有小数,较多的是给6、7、8分,在两人的动作相差不很明显的情况下,若给甲是7分,对印象好的乙就可能给8分,这一浮动就相差10%;而印象差的丙则可能以一丁点差错而向下浮动给6分。按抽签,对第一个上场的运动员,由于缺少参照、比较,以及最后的1~2人,有时裁判已觉疲劳,这时候原先的印象对评分的影响会明显些。另外,新手一般也不乐意紧跟名手后面飞。印象分在评分规则中是没有的,但又客观存在。虽然计分时要去头去尾,但若“马太效应”在多数裁 判的潜意识里存在,即使是不自觉地起作用,也是会影响运动员的分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技运动员不仅要与对手比技术上的高低,同时也要与实际存在的“马太效应”作战略上的争斗。


(二)怎样才能避免“马太效应”的制

    “马太效应”承认学术上需要权威,反对人才学的平均主义,奖优罚劣,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体育运动上运动员的成绩越好、奖励越高,并授予某种荣誉,这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对名气大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再给某种“优惠”;对已成熟、奋起的,但名不见经传者以不变的眼光看人、论资排辈而压抑了人才,就使“马太效应”的剪刀差加大了。我们认识了“马太效应”这一定理,故剪刀差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应该研究如何缩小这种剪刀差,以有利于人才涌现。

    那么,对于一个具有一定实力而又尚未出名的航模新秀来说,怎样才能避免“马太效应”的制约呢?人才学指出,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优势积累。成绩好坏起决定作用的是运动员临场比赛发挥的技术。靠勤学苦练、熟练掌握,提高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以雄厚的实力和超水平的发挥,以使人感动耳目一新的操纵技术,冲破裁判的旧框框,给裁判以深刻的印象而刮目相看,从而获得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争得公正的分数、优良的成绩。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朱幼南战胜了保持十余年F2B冠军地位的美国选手而夺魁,就是一个例证。一般所说的特技运动员必须适应裁判的欣赏角度和了解评分的倾向,使整套动作向裁判的欣赏角度靠拢,以及认为要研究“裁判心理学”或者聘请评分裁判为“顾问教练”等,正是意识到“马太效应”、裁判主观因素的存在而提出来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按规则要求,努力达到高超、完美的技术境界而获取优势。名将也应继续苦练不辍,更加艺精技熟以保持优势。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3
发表于 2020-9-18 16:50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0:29 | 只看该作者
(三)防止“马太效应”的产生
    作为裁判员,应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鉴赏能力,做到秉公执法,不带框框,避免先入为主,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按规则评分。这已成公论,我国的裁判员们也是这样做的,在航模竞赛史上有过良好的范例,如F3A新手,刘汉茂在1980年、范民在1983年一举战胜名将夺得金牌等实例。全国裁判委员会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如近几年来全国比赛特技裁判实习后都认真分析研究,制定评分准则;比赛中遇到本省市运动员时,该裁判暂时回避(广义上说,乡土观念也是“马太效应”的一种反映。我国刑法中对检察长也有类似规定);六运会决赛,实行7人评分,去掉高低各2人,以中间3人的给分评定成绩的做法比5人评分更为公正;并且裁委会正在拟定“航模裁判法”等。这些都有利于防止“马太效应”的产生,达到裁判工作的科学、合理、公正、准确,从而使名将重振雄风,新秀脱颖而出。另外,我国每年还要参加世锦赛和国际比赛,如何做到“内战服从外战”,尤其在特技两个项目上除了提高技术水平外,向世界裁判水平、评分方法靠拢,以有利于我国运动员进取,也是需要裁判、教练委员会下功夫的。
    笔者从未涉足特技评分裁判,且特技评分是个复杂的问题,对此委实不敢妄议。以上仅随感所得,乃企望引来大家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谬误难免,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原载《航空模型资料》1988年第3期(总40期)第59—62页

作者简介


李育廉(1938年12月5日——2009 年11月11日)
出生:1938-12-5
性别:男
 籍贯:湖北武汉

高级教练员,国家级裁判员。“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
1954年中学时期开始参加航模活动
1956年8月,代表武汉市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航模比赛,获三级牵引模型滑翔机冠军
1957年从武汉一师毕业后,任小学教师,授课之余仍然参加航空模型训练
1959年9月,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获得三级牵引模型滑翔第五名,随即被选入中 国人民航空俱乐部,成为国家队航模运动员
1960年10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航空模型创纪录飞行中,以746.75米的成绩,为我国首次打破橡筋动力模型直升机直线飞行距离的世界纪录
1961年获得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
1964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运动协会委员
1977年,李育廉与郇心祯、盛焕鸣、阎天来等人研制成“数字式航模比例遥控设备”,并在遥控直升机飞行中运用成功,其论文发表在《全国航模竞赛》一书中
1976年至1986年任湖北航模队主教练。1982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航模教练委员会委员
1986年至1988年参与国家体委编纂《中 国航空模型运动史》,并在《航空模型》、《模型运动技术》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译著和文章
1986年以来,李育廉参加了全国航模锦标赛和第六届、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的裁判工作
1994年被国家体委评选为“1990-1993年度全国优秀裁判员”
2009年11月11日病故于武汉。

原载:体育湖北>>体育人物风采>>荆楚健儿>>,编者有增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